在城市里走在水面上、穿梭樹林間是什么體驗?公園廊橋上也能喝咖啡、看展覽?城市景觀如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功能效益、景觀美效益一體化?
3月21日下午,濱海灣大講堂再度開講,本次大講堂以“美麗城市的生態與藝術”為主題,探討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城市建設全過程的新思路、新方法,為濱海灣新區的高品質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本次大講堂邀請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及其團隊來到新區進行演講與交流。
市政協副主席、濱海灣新區黨工委書記羅斌,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海波等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自然資源局、城市建設局、生態環境分局相關業務負責人,城市更新局、三師聯動工作室和工程建設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俞孔堅指出,過去以工業文明主導的城市規劃設計忽視了生態發展規律與自然之美,耗費了大量資源創造出不可持續的、功能性弱、審美畸形的城市景觀,給自然界、人類生活以及城市形象塑造帶來了許多問題。
“當代城市規劃建設,要以自然生態為基底建設基礎設施,用生態的方法解決城市發展問題,滿足人類的活動需求,讓人與自然、文化融為一體?!庇峥讏哉f道。
結合生態景觀文化、中國傳統美學、城鄉規劃與生態安全等方面的理念,俞孔堅圍繞城市規劃、設計與景觀建筑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具體的規劃設計思路與方法。
此外,俞孔堅還通過介紹全國各地濕地公園、創意園、自然景點設計的優秀案例,提出了“用文化遺產留住鄉愁”“把農田留在城市”“低碳建筑”“把景觀建筑作為自然的點綴,實現功能與藝術結合”等設計思路。
他重點列舉了浙江、重慶、武漢、廣州、??诘鹊貐^以生態的、系統的理念進行河堤、河岸、河道改造的案例。綠色海綿生態系統實現了調節旱澇、凈化水源、維護生物多樣的功能,更能滿足人們親水親自然、戶外活動以及審美的需求。
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讓大家看到了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趨勢,“生在城市里,復得返自然”的美好愿景在不久后也能照進濱海灣的現實。
濱海灣新區靠山面海,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擁有40多公里海岸線,山、海、河、林、田等生態資源齊備。經過五年多的建設,濱海長廊交椅灣段已初具雛形,河岸生態長廊、濕地公園綠意勃發,已經成為備受市民追捧的休閑空間。
按照“一廊三綠心三水系”的生態格局,接下來,濱海灣將對標學習先進理念,把控好項目規劃設計到建設落地的全過程,依托一個個生態項目把規劃藍圖變成“綠美濱海灣實景圖”,努力打造藍綠交織、人城共融的濱海新城,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章來源:https://www.sohu.com/a/657391505_100116740